我國石油煉制工業的起步,是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油母頁巖中提煉人造石油開始的,當時主要生產能力集中在撫順地區。20世紀60年代,我國發現大慶油田后一舉甩掉了“貧油國”的帽子,撫順也從人造石油生產基地蛻變成為當時我國最先進、最重要的天然石油煉化基地。隨后,新中國第一條輸油管道“慶撫線”建成使用,更是助力撫順成為中國煉油工業的先鋒基地,使之踏上因油而榮的嶄新歷程。
01建設天然原油煉化基地
撫順是我國著名的煤都,具有豐富的油母頁巖資源,經加工可制成類似天然原油的人造石油產品。1959年,撫順的頁巖原油產量已經達到72萬噸,占全國人造石油總量的80%。建國初期,在大慶油田尚未發現的貧油時代,撫順是我國最大、也是最重要的人造石油生產基地。
上世紀60年代初期,大慶油田原油產量大幅度增長,這對我國的煉油工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彼時由于撫順西露天礦采剝嚴重失調,油母頁巖產量急劇下降,疊加國外技術援助中斷等一系列因素,正在建設中的石油二廠頁巖油加工項目全部停工。石油部派工作組到撫順調查研究加工大慶原油問題。研究表明,在石油二廠建設大型煉油裝置,不但有助于解決大慶油田的后路問題,而且能充分利用石油二廠的煉油設施,滿足全國燃油需求。
1961年,石油部召開“香山會議”,決定在撫順建設中國最大的加工大慶原油和生產燃料油基地。從1962年到1966年的4年時間里,在石油二廠先后建成了常減壓蒸餾、Ⅳ型催化裂化、熱裂化、延遲焦化、鉑重整、烷基化等十幾套裝置和相應的輔助系統。其中代表新中國煉油工業最先進工藝技術的“五朵金花”中的流化床催化裂化、水力除焦延遲焦化、鉑重整三套裝置迎風綻放,使撫順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天然原油加工煉制基地,撐起了新中國油品生產的半壁江山。
02籌建中國第一條輸油管道
上世紀60年代初,運入撫順的原油都是以火車運輸的。大慶原油是典型的石蠟基原油,凝固點高,由于大慶地處高寒地區,運往撫順的原油得解決防凍凝的問題。
當時,為了防止原油在運輸過程中凝固,在運輸前就得在油庫給其加溫。如果加熱溫度不夠,原油在中途就會凝固,凍結在罐里;如果加熱溫度太高,又會造成很大的浪費。為了弄清長途運輸中的油溫和沿途風速以及氣溫的變化,大慶油田設計院的工作人員每天帶著風速儀、十幾個溫度計和少量干糧,爬上簡陋的油槽列車。他們住在沒有座位、沒有暖氣的火車上,餓了啃口苞米餅子,渴了喝幾口涼水,迎著寒風,義無反顧地堅持測試工作。每隔一小時,探身于急馳的車廂外,一手握住把手,一手緊握溫度計,在狂風暴雪中測量2800多個油溫、風速等科學數據,實地掌握了運輸中油溫的變化規律。他們連續奔波了三個多月,往返大慶與大連之間5次,行程一萬多千米,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,解決了外運原油加溫問題。
困難接踵而至。隨著大慶原油產量逐年提高,每天需要運輸3至5列車原油,大約8000噸的外運量極大地制約了油田發展。不僅儲油罐爆滿,而且造成幾百口油井無法正常生產,大慶油田被迫實行“以運定產”的方針,嚴重地限制和影響了大慶油田的生產能力。與此同時,撫順石油一廠、石油二廠、石油三廠因缺油煉制而陷入停工狀態。全國各地許多廠礦單位因為缺少燃料油造成機器不能正常運轉。
1970年,國家決定建設大慶到撫順的輸油管道“慶撫線”。1970年8月3日,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出《關于建設東北輸油管道的通知》。由于是在8月3日正式籌備,命名為東北“八三工程”。東北“八三工程”的起步,是從搶建“慶撫線”開始的。這條管道從黑龍江肇源縣茂興穿越嫩江后,向南經吉林省的松原、農安、長春、公主嶺、梨樹、四平,進入遼寧省的昌圖,經鐵嶺,終至煉廠較為集中的撫順。末站設在撫順康樂屯,以支線向撫順石油一廠、石油二廠、石油三廠供油。
03填補我國管道建設空白
“慶撫線”全長596.8千米,其中直徑720毫米的管線558.6千米,年輸送能力2000萬噸。建設長距離、大口徑、輸送“三高”即高凝點、高黏度、高含蠟原油的管道,這在中國是第一次。
缺乏技術、缺乏經驗,又沒有施工技術規范和工藝流程參數可循。管道施工專用機具、輸油專用設備,國內還未制造過……史無先例,困難重重。然而此項目為搶建工程,大慶油田翹首以盼,撫順煉油基地嗷嗷待哺,必須在1971年建成投產!
時間緊迫,一系列問題急需解決。首先就是參建隊伍,建設大軍由工、農、兵組成,包括工人、技術人員、干部、軍人、當地群眾,解決了人員問題。另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鋼管制造問題。當時,全國唯一一家由蘇聯專家幫助建設的寶雞鋼管廠,還沒有生產直徑720毫米鋼管的能力。技術人員經過反復研討,將原有的部件按比例放大,并反復驗證、實驗,最終畫出了直徑720毫米鋼管圖紙。隨后建立的大慶、哈爾濱、四平、遼陽、鞍山、大連六個鋼管廠解決了鋼管制造問題。
當時,來自全國各地的二十萬建設大軍匯集到松遼平原開始投入到建設中。開工兩個多月,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迎面而來。穿越嫩江時由于江水浮力大,管道無法沉入江底,施工陷入困境。嚴冬將至,一旦進入冰封期河水上凍,將會導致整個工程滯后。智慧的建設者們采取在原有管道外再套上一層管,在兩層管中間的空隙注入水泥增加重量,使管道沉入江底。1970年11月5日,管線穿越一次成功。緊接著,北方長達7個月的冬季來臨。英勇的建設者們在零下40多℃的嚴寒中肩扛人拉重達1.7噸重的鋼管,向前移動,他們在溫熱的汗水和刺骨的寒風中喊出了“不見石油流,誓死不回頭”!
就這樣,建設大軍一邊探索一邊反復試驗,先后攻克了管道防腐、保溫、焊接、試壓、運輸、通信等無數個技術難題。13個月后,1971年11月7日,大慶的原油通過管道,在近600公里外的撫順噴薄而出,東北大地上第一條長距離、大口徑的輸油管道正式投入運行。慶撫線的建成,不僅緩解了東北鐵路運輸的壓力,更重要的是,為中國管道運輸事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。它為后續的管道建設提供了借鑒,也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從“慶撫線”建成使用,到1980年,撫順加工原油能力到達了年870萬噸,位居全國第一,成為中國煉油工業的先鋒基地。撫順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踏上了因油而榮的嶄新歷程。